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重慶新聞 > 正文

央媒濃墨重彩報道重慶 十三家中央主要媒體共發(fā)五十二篇深度報道、二百零五條新媒體報道

8月27日至29日,連續(xù)三天,央視《新聞聯播》開設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分別報道了重慶三個村脫貧奔小康的故事。而這只是央媒近期聚焦重慶的一個縮影。8月下旬以來,13家中央主要媒體聚焦重慶,通過報紙、電視大屏等刊發(fā)播報深度報道52篇(條),充分反映了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干部群眾同心協(xié)力奔小康,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采訪活動于7月21日至25日走進重慶。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13家中央主要媒體48位記者來渝采訪。采訪團一行走田間、看工廠、訪社區(qū),深入一線、駐足基層,將筆端鏡頭對準重慶,報道奔小康路上的重慶故事。

央媒記者一路采訪一路報道,新媒體隨采隨發(fā),期間共推出微博、微信、短視頻等205條,累計點擊量1.26億次以上,點贊3.2萬余次,回復1.1萬余條。13家中央主要媒體有力有效宣傳推介了“行千里 致廣大”的重慶城市新形象,形成了央媒宣傳重慶的新熱度。

采訪團重點圍繞我市智造重鎮(zhèn)和智慧名城、城市提升、鄉(xiāng)村振興、改善民生、生態(tài)環(huán)保等五大選題,深入江北區(qū)、九龍坡區(qū)、北碚區(qū)、渝北區(qū)、墊江縣、兩江新區(qū)等區(qū)縣蹲點采訪。

此次主題采訪報道活動最大的特點就是讓群眾當主角。采訪團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同智能制造業(yè)工人、智慧小區(qū)普通居民、城市坡坎崖綠化美化和邊角地社區(qū)公園的受益人、縉云山和龍溪河生態(tài)保護的參與者和受益人、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的帶頭人和受益人、高校學科調整受益學生、非遺文化傳承人、通過直播帶崗找到工作的社區(qū)居民等面對面訪談,讓普通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身邊的變化,用接地氣的報道和作品反映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采訪中,央媒記者們放緩節(jié)奏、深耕細作,每天一個主題,每半天一個采訪點,讓采訪拍攝更從容、話題互動更充分、情感交流更深入。在渝北區(qū)古路鎮(zhèn)采訪時,烏牛村村民段成芳接受了近1個小時的采訪,講到“三變”改革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時,她一度激動得淚流滿面,在場記者們無不深受感動。在墊江縣高安鎮(zhèn)采訪時,中新社記者劉賢忍不住在朋友圈發(fā)消息,對當地水環(huán)境整治成效點贊:“今天的五星采訪對象,末代打漁人李代國。說起清澈見底、魚兒成群的龍溪河,工業(yè)生活污染后讓魚鱗都變黑的龍溪河,整治排污恢復碧水還第一次舉辦了龍舟賽的龍溪河,他語如連珠,甚至幾步走到岸邊捧起河水連喝兩口,證明河水清澈。漁人對水的情,太讓人觸動了?!?/span>

在深入采訪后,央媒記者對重慶的發(fā)展變化紛紛點贊。“我都羨慕重慶人的生活了,感覺這里生活品質特別高!”農民日報社記者龍成笑稱自己都想留在重慶。在墊江縣龍溪河流域采訪流域綜合治理后,光明日報記者也發(fā)文點贊:“水清、岸綠、河暢的景色重回大眾視野。”中國日報記者譚英姿表示,重慶智慧城市建設、城市提升、夜經濟發(fā)展讓她印象深刻,她將把重慶人民奔小康的故事呈現給更多海內外讀者。

(記者 王亞同)

(稿件原載于2020年8月31日《重慶日報》)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網自行采編或經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集團)各頻道節(jié)目,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權利人與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本網將依法處理。本網聯系電話: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

重慶手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