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的時候,我正率團在秘魯參加“機遇中國·品牌重慶”全球宣傳推廣行動,并向秘魯經典傳媒公司主要負責人授牌設立“第1眼TV海外聯絡站”。第1眼TV是在重慶廣電集團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主流媒體系統(tǒng)性變革中應運而生的大視聽新媒體平臺。
我們這代人伴隨著改革開放邁進青春的門檻。改革,仿佛是烙進靈魂的基因。此次將推出第1眼TV作為重慶廣電集團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牽引,細細想來,與當年在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建設上游客戶端、打造重慶國際傳播中心一樣,是我鼓蕩著滿腔激情,在媒體改革的進程中,不斷超越自己的又一次起舞。
回想起來,我是2011年調入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的,那年46歲,還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作為一方黨報的負責人,一上任就面臨著互聯網和移動端新媒體的高歌猛進、快速擴張,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空間被大幅壓縮。隨后三年,傳統(tǒng)紙媒業(yè)績斷崖式下滑,那種想在媒體融合中“一邊觀望、一邊探索”的相對膠著狀態(tài)被打破。我意識到,改革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只有思想上的“破冰”,才會有行動上的“破局”。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我反復領悟,從中尋找改革的理論支撐和實踐靈感,最終確定要改革都市報、創(chuàng)建上游新聞客戶端。但那個時候,省級媒體自建新聞客戶端的還不多,學界詬病商業(yè)模式不清晰,業(yè)界認為投入過大,重慶日報報業(yè)報集團內部也比較糾結,甚至還有領導、同事給我打電話,勸我等一等,別給自己增加麻煩。那個時候身上就憋著股勁兒,總覺得錯過了這個時間點就會錯失先機。一咬牙,干!
沒有錢,我就用辦紙媒的錢來建客戶端;不懂技術,我就帶著團隊學;新媒體有自己的傳播規(guī)律,我和團隊邊摸索、邊總結,盡量“少惹禍”、確保“不惹大禍”。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11月,“上游新聞”正式上線,成為全國較早、西部最早的新聞客戶端。隨后,“封面”“紅星新聞”也陸續(xù)問世?!吧嫌巍保弱r明標注重慶的地理位置,又蘊含爭當上游的精神力量,更讓原本感覺失去了戰(zhàn)場的筆桿子們重新找到了新的陣地。我一直認為,內容生產對于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者來說,從來都不是質變,而是量變,是形態(tài)的變化。只要把平臺搭建好,大家總能“撲騰”出一片新天地。就這樣,“先人一步”的上游新聞連續(xù)多年被中央網信辦、人民網等評為“全國最受歡迎的十大客戶端”,入選中國報業(yè)深度融合發(fā)展創(chuàng)新案例,還作為為數不多的地方媒體被國新辦邀請參加日常發(fā)布會。可以說,在平臺創(chuàng)新方面占據主動,讓我們嘗到了甜頭。
同樣是平臺,2018年成立的重慶國際傳播中心(現更名為西部國際傳播中心)也下了一招“先手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高度重視國際傳播中“失語”“挨罵”的問題。我意識到,傳統(tǒng)的外宣工作將與國際傳播有機融合;中心城市將越來越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主體;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將成為國際傳播主戰(zhàn)場、主陣地。基于對國家對外宣傳工作深刻變化的認識與判斷,我提出成立重慶國際傳播中心。當時確實有不少人不以為然,認為國際傳播是中央媒體的事情,你省級媒體搞什么?從當時的認知上來講,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我認為這是未來媒體拓展和發(fā)展的一個方向,早點辦起來,就能搶得先機。經申請,主管部門大力支持及時批復,但資金只能自己解決。
沒錢也要干!2018年8月,全國第一家省級國際傳播中心——重慶國際傳播中心成立。當年12月,在聯合國總部舉行了IChongqing英文網站上線儀式,還在海外主要社交媒體平臺開設了同名賬號,形成“1+N”海外傳播矩陣。
□ 2022年3月,本文作者管洪(左)在重慶巫山縣采訪廟堂鄉(xiāng)易地扶貧搬遷
2023年8月,在重慶市委和市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和高位推動下,重慶國際傳播中心迭代升級為西部國際傳播中心。當時我已經調到重慶廣電集團(總臺),但仍由衷地為此感到欣慰。5年來,重慶國傳海外平臺總用戶數超1800萬,互動量突破4.38億次,累計推出圖文產品超過10萬條,原創(chuàng)視頻產品3萬余條。《百年巨變|山水重慶,中國橋都!》《軌道上的都市區(qū)》兩款視頻作品全網播放量均超過4.5億次,2022年、2023年連續(xù)兩年斬獲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獎項。在這些數字面前,當年在生存都有問題的情況下冒險對國際傳播加大投入所承受的那些巨大壓力,也就如風消散了。
路還要繼續(xù)往前走,“不日新者必日退”。2023年5月,本以為會在重慶報業(yè)干到退休的我,被組織上安排到重慶廣電集團任職。我已經不復46歲,但雄心壯志未老?;蛟S是“旁觀者清”,我發(fā)現即便是在媒體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廣電仍然有很多資源優(yōu)勢,比如獨有的主持人資源,比如內容生產天然更接近新媒體,還有強大的視頻技術力量等。怎樣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我提出了“1138”發(fā)展戰(zhàn)略,即以建設全國一流新型傳媒集團為目標,做優(yōu)做強第1眼新聞,做大做強重慶衛(wèi)視、重慶廣播和重數傳媒,深耕“教育、技術、資產經營、新媒體、展會活動、影視制作、專題片、體育競技”等8大未來重點產業(yè)方向。我要求集團各頻道頻率都進入第1眼客戶端設專區(qū)并進行考核,豐富第1眼新聞資訊以外的內容樣態(tài)。經過一年多平臺培育,第1眼的客戶端下載量從1000多萬,上升至(截至2024年10月)6800萬,全網總用戶量也突破1億。厘清了發(fā)展目標和方向,集團當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還不夠。得益于重慶市委深化主流媒體和國有文化企業(yè)改革的堅定決心和順應行業(yè)大勢的頂層設計,由重慶兩大知名媒體品牌第1眼新聞和華龍網整合而成的第1眼TV,將立足新聞、加強文化、創(chuàng)新服務,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視聽新媒體平臺。在集團2024年11月2日舉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動員大會上,同時亮相的還有重慶衛(wèi)視,改革的目標是成為精品文化內容的供給商和服務平臺,成為優(yōu)質大型文化活動的牽頭平臺和播出平臺。與此同時,重慶廣電集團針對傳統(tǒng)地面頻道的重大改革同步推出:整合地面頻道,對應具有全國辨識度的紅巖文化育人體系和為中老年人群服務等定位重新布局,打造服務城市、文化、民生的綜合平臺“城市TV”。在一系列舉措中,“平臺”成為了高頻詞。而這,也是我關于媒體改革最根本的認知。
作為媒體人,中國新聞獎一定是矢志追求的目標。在這一點上,我很榮幸,因為在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那些年,我和團隊一共斬獲了48件中國新聞獎。這些作品中,有不少依靠了技術的支撐。
2022年8月,重慶山火肆虐,牽動全球目光。我們推出融媒體專題《重慶山火突發(fā) 他們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以凡人英雄為主角,將視角對準摩托騎士、消防小哥、志愿者等山火中涌現出的普通人,以“3D+光影長卷”的敘事手法,沉浸式再現“人墻傳送帶”“星光長城”等震撼場景,充分展現出災難面前眾志成城、守望家園的中國力量。這個專題與評論文章《致敬重慶 致敬人民》雙雙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內容當然是核心競爭力,但技術優(yōu)化了作品的呈現方式,讓內容產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吸附力。
□ 重慶廣電集團自主研發(fā)的馬拉松智慧轉播系統(tǒng)全國首創(chuàng)無人機AR直播、賽道畫像和海拔坡度畫像三項技術
我是學哲學的文科生,內心深處一直對技術充滿好奇和敬畏。2014年,在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當大家爭論于“不進行技術投入是等死”“超前進行技術投入是找死”時,我選擇了率先在全國建成集“策、采、編、發(fā)”為一體的全媒體生產技術支撐平臺和實現新聞生產、新聞管理、新聞資源平臺化、數據化管理的“上游云”。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讓傳統(tǒng)紙媒的內容生產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從簡單的“物理捆綁”實現復雜的“化學反應”,生產能實現網絡優(yōu)先,內容能擁有網絡基因,作品能找到網絡讀者,記者能走上網絡陣地。
結果是令人欣喜的,這些技術革新獲得了國內新聞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報業(yè)信息化和網絡安全項目一等獎,打通了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技術生產體系,通過技術支撐了內容轉型、產品創(chuàng)新。
而華龍網,當時作為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戰(zhàn)略轉型支撐平臺,我們賦予了它“懂技術的新聞媒體,懂媒體的技術公司”的理念。如今,華龍網每年依靠提供技術服務的收入就有近8000萬元。
轉戰(zhàn)廣電,一些人口中廣電“高投入、重裝備”的技術包袱,在我看來則是專業(yè)優(yōu)勢。但當時,技術部門職能職責分散,技術人員也有“躺平”的思想。我想,那就改變現狀,讓他們動起來。先是優(yōu)化集成多個技術部門,成立重慶廣電數字公司,組建了一支獨具廣電技術優(yōu)勢的團隊,要求他們不僅要提供集團的技術保障,還要對外拓展技術服務。隨后進一步整合第1眼新聞與重慶廣電數字公司,實現技術公司與媒體平臺相互賦能。
隨著各種新技術在重慶廣電落地應用,高質量高標準的精品內容生產也不斷開花?!吨x謝你來了》以數智技術為支撐,裸眼3D技術讓受眾和當事雙方沉浸式感受故事現場;《詩行長江》第一季全方位利用AI、XR、全息影像等數字化生產方式,以科技感、特效感十足的視聽元素,將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連接起來,讓觀眾隨著探訪嘉賓一起沉浸式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傳統(tǒng)文化在共情、共鳴中完成時空破壁,讓數字科技助力傳統(tǒng)文化出圈出彩;《鳥瞰新重慶》整個制作過程均使用8k設備和渲染工廠支持的后期平臺來完成,呈現出細膩精致的電影級畫質;《主持人看新重慶》從策劃、拍攝到呈現都網感十足,技術支撐、內容網生成為了重慶廣電生產團隊的共識。
無論什么時候,優(yōu)質內容都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2024新版《鳥瞰新重慶》和《詩行長江》第一、二季的拍攝中,大家開玩笑說我是“重慶廣電最大的業(yè)務員”。確實,我每到重慶的區(qū)縣,就跟他們推薦我們的節(jié)目,但事實上,營銷不可能只靠刷臉。只有精品內容才能真正滿足地方政企需求。通過對內服務能力和對外競爭能力的提升,我們在不斷推動重慶廣電的綜合實力穩(wěn)中有進。
到重慶廣電以后,我力主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創(chuàng)優(yōu)、獎勵人才的管理辦法,每個月都舉行優(yōu)秀作品表彰會暨內容策劃推進會,讓大家看到標桿和方向,堅持打造優(yōu)秀節(jié)目和品牌IP。
□ 2024年11月18日,第1眼TV品牌發(fā)布
2024年1月1日,在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推動下,《今日關注》在重慶衛(wèi)視開播。它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結合民生熱點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建設性輿論監(jiān)督報道。輿論監(jiān)督,對于傳統(tǒng)媒體并不陌生,但在節(jié)目策劃階段,我就給欄目組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立足“建設性”,報道的事情要件件有著落,期期有回音,形成輿論監(jiān)督的閉環(huán)?!痘覊m漫天 為何久拖不治?》和《漫天塵土的建筑垃圾處置場》兩期節(jié)目,在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召開的“大氣污染與建筑垃圾規(guī)范處置約談會”上播放;5月和8月,《今日關注》記者深入全市多個區(qū)縣的行政服務中心暗訪調查,用三期節(jié)目真實反映當地個別干部工作拖沓散漫、缺乏責任心的狀況,市委組織部據此專門下發(fā)文件,對報道涉及的全部六起案例逐一通報,責令整改……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今日關注》助力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收視率、收視份額在重慶地區(qū)同時段排名第1,全網總播放量超過4億次,并獲得有關部門表揚。
正是像《今日關注》《詩行長江》《川渝春晚》《鳥瞰新重慶》等精品內容的產出,快速提升了重慶廣電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也有效提升了主流媒體的競爭力。
2023年11月8日,第24個中國記者節(jié),重慶廣電集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正在和記者們共慶節(jié)日的我,面前突然出現了一個一米九幾的大高個,他介紹自己是第1眼新聞的一名記者,叫王力越。因為還不是重慶廣電集團的正式聘用員工,原本持有的記者證無法進行正常年審,嚴重影響了他的日常新聞采訪。小伙子表情有點羞赧,看得出來是鼓起勇氣來跟我說這番話的。但我的心情卻有些沉重,這可是一個曾經獲得中國新聞獎的優(yōu)秀記者。我了解了一下,類似王力越這樣為自己身份犯愁的記者并非個例。我立即組織召開黨委會進行研究,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深化新聞單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對新聞輿論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真誠關心、待遇上及時保障”[1]的工作要求,全面梳理集團在新聞采編播崗位上的派遣人員情況,徹底解決他們的用工身份問題。
當王力越采訪回來的時候,他看到了集團內網《關于明確第1眼新聞、重慶廣播45名采編人員勞動關系的通知》,45名原屬派遣用工的采編播管人員,全部調整為集團人事關系。王力越說:“我深愛新聞記者這個職業(yè),能實現身份的認同,讓我對重慶廣電集團更有歸屬感,更加忠誠于事業(yè)使命。這是我在記者節(jié),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勞動用工方式復雜、激勵手段不多,一直是傳統(tǒng)媒體隊伍管理的難題。但我始終堅持“只要想解決,總會有辦法”的理念,創(chuàng)新出臺了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獎勵辦法,非事業(yè)身份員工退休補貼辦法;主導制定了報業(yè)集團、廣電集團突出貢獻獎勵辦法,對突出貢獻“發(fā)點球”,對優(yōu)秀作品大膽獎。面對傳統(tǒng)媒體人才流失、隊伍不穩(wěn)的現狀,還有什么比用換位思考的真誠、對精品創(chuàng)作的重獎更能留住人心呢?只有對每一位員工真嚴真管、真幫真愛,才能留住優(yōu)秀的人,培育一流的團隊。
感謝長江韜奮獎給予我的這份榮光。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生逢其時當奮斗其時。作為新聞戰(zhàn)線的一名老兵,我將一如既往、滿懷激情,堅定不移地做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改革者,做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實踐行者。(作者系重慶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重慶廣電集團(總臺)黨委書記、臺長,第18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