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 > 文化 > 文化資訊 > 正文

重慶綦江:傳承紅色基因 譜寫雙擁新篇

“上井岡馳騁閩贛紅四軍驍將英勇善戰(zhàn),戰(zhàn)黃洋克敵龍岡好干部王良屢建功績……”在王良同志紀念館,孩子們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再次重溫王良為民族命運和國家前途而戰(zhàn)的光輝一生。

學生參觀王良同志紀念館,賡續(xù)紅色血脈。(攝影:陳星宇)

學生參觀王良同志紀念館,賡續(xù)紅色血脈。(攝影:陳星宇)

王良,綦江永城人,原紅四軍軍長,中國工農紅軍建軍初期著名將領。毛澤東同志稱贊他“是一個好干部”。習近平總書記稱贊他“英勇善戰(zhàn)、屢建功績”。王良同志紀念館位于綦江區(qū)永城鎮(zhèn)中華村,是該區(qū)的紅色宣教基地之一。

綦江是一片紅色沃土,近年來,抓住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契機,梳理出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9處36個點,國有可移動革命文物藏品31件,革命遺址遺跡176處……這些凝聚著革命先烈的血與魂,是綦江人民自豪的紅色記憶。

王良同志紀念館成為青少年紅色研學首選地。(攝影:陳星宇)

王良同志紀念館成為青少年紅色研學首選地。(攝影:陳星宇)

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綦江開展國防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這些年,綦江打造了王良故居、王良同志紀念館、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中共綦江支部舊址(鄒進賢故居)4個紅色宣教基地,掛牌成立4所紅軍學校,完成一條國防雙擁文化長廊、一條紅軍大道、一條紅軍街、一個雙擁示范村“四個一”雙擁宣傳陣地建設,推出“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八大紅色教培線路,成為新時期弘揚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強化國防意識的主陣地。

一大批紅色項目建成開放,拓展了國防教育陣地,讓居民重溫革命歷史,接受紅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國防意識。該區(qū)還整理了《一碗羊肉湯》等擁軍優(yōu)屬故事,編寫《九盤山上來紅軍》等4個系列組歌,創(chuàng)作《中央紅軍長征過綦江組畫》等軍民互助互愛、魚水親情和諧場景的綦江農民版畫,拍攝上映《王良軍長》等4部雙擁題材影視作品,通過創(chuàng)作精神糧倉,展現革命先烈的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愛軍擁軍氛圍在賡續(xù)紅色血脈中立根固本。

學生參觀游覽王良故居。(攝影:陳星宇)

學生參觀游覽王良故居。(攝影:陳星宇)

除此之外,綦江還聚焦優(yōu)撫保障,用心用情做好軍人優(yōu)待、軍嫂就業(yè)、軍娃就學等工作,部隊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抗洪搶險等,雙方勠力同心、攻堅克難,鞏固發(fā)展了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系。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xù)擴大擁軍陣容,深挖紅色資源,弘揚長征精神、賡續(xù)雙擁優(yōu)良傳統(tǒng),擦亮雙擁品牌,深入推進全區(qū)軍民融合發(fā)展,切實將綦江打造成為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用實際行動助力我區(qū)創(chuàng)建市級雙擁模范城。”綦江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  作者:張靜  )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網自行采編或經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集團)各頻道節(jié)目,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權利人與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本網將依法處理。本網聯(lián)系電話: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

重慶手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