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央媒關注 > 正文

光明日報|重慶巴南:鄉(xiāng)間老院棲鄉(xiāng)愁

小朋友在“朱家大院”參加研學活動。 孔瑤竹攝

保存完好的豐盛古鎮(zhèn)十全堂一隅。 劉紀湄攝

彭氏民居全貌。劉紀湄攝

游客在“花房筑”駐足欣賞風景。 劉紀湄攝

游客在“別花山房”看書。劉紀湄攝

身穿古裝的游客在“朱家大院”打卡拍照。 劉紀湄攝

【中華古跡巡覽】

夏日的陽光灑向巴渝大地,重慶巴南區(qū)天星寺鎮(zhèn)天井坪山云霧繚繞,走過一畦畦長勢喜人的禾苗莊稼,一座四合大院“別花山房”讓人眼前一亮。這座在清代“廖家大院”基礎上修繕保護的老院子,成了一處獨特的民宿。

巴南區(qū)曾是千年歷史名邑巴縣,水陸貿易繁盛,留下了200多處明清以來的祠堂會館、宅第民居等古建筑。

2021年,巴南啟動實施“巴縣老院子”品牌工程,修繕了一批具有巴渝風格、巴縣傳統(tǒng)、巴南特色的鄉(xiāng)間傳統(tǒng)院落,讓一大批散落在鄉(xiāng)野大地上的歷史文物“蘇醒”過來。

距離“別花山房”不到10公里的“花房筑·明院”,原是村民趙玲家閑置了十幾年的農房,長期無人居住、雜草叢生。2019年,她將老房子折算入股,交由合作公司經營?!袄吓鲏?、老木梁,只需一眼就能想象它改造后的模樣?!卑湍蠀^(qū)旅游發(fā)展協(xié)會會長劉曉波告訴記者,一個院壩、一片竹林、一杯清茶,是都市人向往之地。

劉曉波帶領團隊改造老院時,專門保留了土坯磚瓦結構,完整體現(xiàn)了巴渝老民居特色,并將原先老院儲存紅苕的防空洞、豬圈等加以改造利用,形成現(xiàn)代性與鄉(xiāng)趣結合的特色民宿。

在舊石板鋪就的院壩里,一座座竹亭村舍掩映在藍天綠樹之間,古樸味道撲面而來。各個房間都配備了整潔的現(xiàn)代家具,還有地中海風情的衛(wèi)生間,古樸與現(xiàn)代渾然一體。

獨特的設計贏得了游客的青睞,這里開業(yè)以來生意越來越好?!罢麄€民宿采取包院形式,為客人打造定制化服務,不論是策劃一場訂婚儀式,還是在民宿度過一個紀念日,我們都會根據客人需求布置場地、打造食譜等,為游客體驗注入滿滿的儀式感。”劉曉波說,“周末要想來住上一晚,得提前一兩周預訂才行?!?/p>

老院子還“喚醒”了周邊的閑置房屋和勞動力,不少村民經過專業(yè)培訓,成為民宿的服務員或管家。周邊農副產品也被“打包”進老院子中,成為豐富項目內容、吸引游客的特色產品。

如今,在政府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老院子正在“重生”。坐落在南彭街道的“朱家大院”是清朝時期的大宅院,經過修繕,這座曾是危宅的百年老宅成為一座以融合圖書館、藝術展館、劇場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巴縣老院子”作為一種旅游新業(yè)態(tài),也是地域新型文化空間展示窗口。依托老院子,巴南區(qū)圖書館打造了巴南旅閱書房公益服務項目,探索“行走閱讀+鄉(xiāng)村閱讀”的創(chuàng)新做法,還舉辦了“昆蟲研學閱讀”“線裝書平工體驗研學”等主題旅讀學習活動,拓展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范圍。

在火熱鄉(xiāng)村游的帶動下,老院子的旅游資源聚合能力也充分釋放。圍繞“巴縣老院子”,巴南區(qū)開發(fā)了3條與周邊戶外運動、健康養(yǎng)生、農業(yè)休閑、親子游樂等旅游產品多元融合的精品線路,年吸引游客3.35萬人。

如今的“巴縣老院子”,融合了都市生活的熱鬧和鄉(xiāng)村生活的寧靜,成為大家探索生活新方式的獨特場所,棲息著人們的鄉(xiāng)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期待。

(  作者:李宏 張國圣  )

(  責任編輯:余韜  )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網自行采編或經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集團)各頻道節(jié)目,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權利人與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本網將依法處理。本網聯(lián)系電話: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

重慶手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