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進發(fā)展,助力執(zhí)政。這里是《今日關注》。噪音污染作為城市病,是不少城市面臨的現(xiàn)實難題,它不僅影響居民生活,更考驗著城市治理的能力。4月16日,也就是明天,是世界噪音日。在世界噪音日來臨之際,我們《今日關注》推出《城市噪音治理》系列報道,聚焦群眾家門口的噪聲污染。開篇,我們將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戶喇叭擾民”現(xiàn)象。
【南岸涂山鎮(zhèn)福民社區(qū)】
“耙耙柑,又甜又化渣,4元4元,只賣4元?!?/p>
“全場七點九折了,七點九折了,標簽價打七點九折了?!?/p>
一位市民說:“很煩躁,因為他同樣的聲音在你的腦海里一直反反復復,反反復復,你都會不自覺地跟著他念?!?/p>
【沙坪壩區(qū)聯(lián)芳街道聯(lián)芳橋社區(qū)】
“芥菜,芥菜,一塊五,一塊五,冬莧菜,冬莧菜,兩塊錢一大把?!?/p>
一位市民告訴記者:“都用高音喇叭和音箱叫賣,市民在買東西的時候,耳朵不好的人,價格聽不清,不好還價?!?/p>
【渝北區(qū)龍山街道盤溪河社區(qū)】
“一口就愛上,新鮮冰淇淋,只要兩元...”
“美國進口DHA,298元三瓶?!?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outline: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一位市民說:“有時我們孩子已經睡了,然后就會被吵醒?!?/p>
在我市中心城區(qū)部分區(qū)域,一些商鋪、超市,以及街頭巷尾的路邊攤位、售貨車,習慣使用高音喇叭叫賣攬客。日復一日的循環(huán)轟炸令周邊市民苦不堪言,矛盾糾紛隨之產生。
市民:“能不能不開喇叭?”
錢大媽商鋪經營戶:“我給你說,那邊隔壁商戶不開,這邊就不開,那邊要開,這邊就要開?!?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outline: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市民:“你們每天的喇叭聲能不能關了,或者小聲一點?!?/p>
客百年商鋪經營戶:“已經很小了,你覺得很大嗎?”
市民:“住在對面二十樓都能聽到?!?/p>
客百年商鋪經營戶:“那沒有辦法?!?/p>
市民:“不能關了嗎?”
客百年商鋪經營戶:“都是這樣的,隔壁也在放,我肯定要放,我為什么不放,我放喇叭犯法嗎?”
高音喇叭叫賣,還真就涉嫌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明確規(guī)定,禁止在商業(yè)經營活動中使用高音廣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續(xù)反復發(fā)出高噪聲的方法進行廣告宣傳?!吨貞c市噪聲污染防治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違反相關規(guī)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
民警來了,喇叭噪聲有所收斂;可當民警離開后,噪聲卷土重來。
一位市民說:“民警來了的,來之后就安靜了,但是過不了兩天,又吵了?!?/p>
另一位市民說:“警察來了就直接把喇叭關了,但是你不能天天報警呀,招呼了,經營戶不聽,還是有噪音。”
商戶和民警玩起了“躲貓貓”,執(zhí)法部門出手,沒能解決問題。那么除了公安機關以外,還有別的部門對噪音問題負有管理責任嗎?《重慶市噪聲污染防治實施方案(2024—2025年) 》中提出,“充分發(fā)揮街道、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業(yè)主委員會、物業(yè)服務人員在鄰里噪聲擾民問題中調解引導作用,將居民反映強烈的噪聲擾民問題化解在基層”。 但街道、社區(qū)有沒有按照相關方案,真正發(fā)揮“調解引導”作用呢?
渝北區(qū)寶圣湖街道工作人員表示:“經營的問題,我們最終可能也要聯(lián)系其他部門來解決?!?/p>
江北區(qū)大石壩街道黑院墻社區(qū)工作人員也表示:“說可以說,但是我們沒有執(zhí)法權,喊民警去說可能會好一些?!?/p>
南岸區(qū)涂山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舉例說道:“比如燒烤餐飲等人為噪音,就是屬于派出所來管。”
在接到反映后,如果只是讓群眾去找執(zhí)法部門,那顯然不是在發(fā)揮調解和引導作用。 消除噪聲的相關工作,當然就會日復一日,毫無進展。 記者在采訪中,甚至還發(fā)現(xiàn)個別基層政府部門,對商戶喇叭高音擾民表現(xiàn)出“寬容理解”,而對群眾遭受的侵害卻無動于衷。
沙坪壩區(qū)聯(lián)芳街道工作人員說:“高音喇叭被發(fā)明出來,證明有必要才會發(fā)明呀,做生意他不吼,怎么做生意,他就是要那種氛圍。 ”
對于喇叭擾民,如此“善解人意”。但群眾渴望安寧生活的基本權利,又該由誰來理解和維護呢?
招攬生意不能以犧牲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為代價,對這類擾民行為的“理解”和“包容”,本質上是治理能力不足,欠缺為民服務的決心。期待相關各方積極履職,暢通投訴渠道,整合資源,搭建多元共治的長效機制,回應群眾對安寧生活的期盼。明天,我們將繼續(xù)關注城市噪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