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春節(jié)”申遺成功后的首屆總臺春晚,各類“文化”含量極高的節(jié)目成為今年春晚的看點之一。大足石刻、川劇藝術(shù)等極具巴渝特色的文化元素驚艷亮相,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倒計時,是總臺春晚最具儀式感的環(huán)節(jié)。夜幕之下,500多名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士歡聚在大足石刻的中心——大佛灣,他們放飛手中印有“生生不息、巳巳如意”字樣的孔明燈,向全國觀眾和全球華人華僑拜年,上演了一場來自重慶的、專屬中國人的浪漫。
作為川渝石窟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大足石刻開鑿于初唐,歷經(jīng)晚唐、五代,盛于兩宋,被稱為人類石窟藝術(shù)史上的最后一座豐碑。出于安全、環(huán)保等因素,大家放飛的孔明燈,都是電子孔明燈。古老的儀式交織著現(xiàn)代的器物,此情此景,頗有古今交匯的意味。
一位市民說:“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上春晚,給全球華人拜年,這種感覺真的終生難忘?!?/p>
在2025年總臺春晚重慶分會場上,濃濃的巴渝特色文化,貫穿始終,川劇便是其中之一。以千廝門大橋為舞臺的新春新潮夜表演中,從重慶藉青年演員周也略帶川劇高腔的獻(xiàn)唱,到群舞中驚鴻一瞥的水袖,再到狂歡人群中點燃氛圍的吐火表演,川劇的諸多經(jīng)典元素被巧妙設(shè)計在表演場景中。
總臺春晚重慶分會場川劇“吐火”表演人員、重慶市川劇院青年演員嚴(yán)芷怡說:“我第一次參加這么高平臺的演出,特別開心能讓更多人知道:原來川劇也能這么精彩,也能有這么多絕技?!?/p>
總臺春晚重慶分會場川劇“水袖”表演人員、重慶市川劇院青年演員褚涵卿說:“我們表演的是大幅度的水袖動作,更能體現(xiàn)出咱們在春節(jié),這種時候喜慶的氛圍。非常非常開心,很榮幸能上春晚,把川劇展現(xiàn)給大家?!?/p>
主會場小品《借傘》表演中,巧妙串聯(lián)京劇、粵劇、川劇、越劇四個劇種,其中,重慶市川劇院的三名90后青年演員,帶來川劇《白蛇傳》經(jīng)典橋段,臺步、身段、念白都保留了川劇的原汁原味。男版“小青”更是大展絕活,先后將“白蛇”和“許仙”托舉起來,贏得滿堂喝彩。
總臺春晚小品《借傘》川劇“白蛇”扮演者、重慶市川劇院青年演員周星雨說:“想讓全國的朋友們來了解我們川劇,能夠多多地走進(jìn)劇院,了解我們戲曲演員,了解我們這個劇種?!?/p>
重慶市川劇院副院長徐超表示:“通過春晚這么一個大平臺,能介紹我們重慶川劇、重慶川劇院,我覺得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我們就是要把重慶川劇傳承好、保護(hù)好、發(fā)揚(yáng)好?!?/p>
(重慶廣電-第1眼TV記者 楊汶霖 唐暢 林紅 莫亞 楊雪儀 特約記者 陳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