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重慶南開兩江中學初一的學生而言,這個暑假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因為他們有一項特殊的任務——探尋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查閱資料、確定調研地,到規(guī)劃路線、實地走訪,再到撰寫調查報告、制作文創(chuàng)產品,學生在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中了解非遺的精髓,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
木版上的精湛技藝
在梁平實驗小學的全國唯一的兒童年畫展覽館,梁平木版畫市級非遺傳承人莫紹萍老師為來自南開兩江中學的同學們細致地介紹梁平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藝術特色等內容。“梁平木版年畫之所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因為畫面的審美價值,更因其復雜的制作工序。蒸紙、拖膠、刷泥、套印……近30道制作工序,顏料通過植物礦物熬制而成,雕版套印必須層層上色” ,莫老師說,“英雄無頸,美人無肩,櫻桃小嘴,手指開臉,這是梁平木版年畫的獨特魅力?!?/p>
一色一版,線條粗細勻齊;層次分明,人物夸張變形;動靜相宜,造型古樸粗獷。紅配綠,嫩篤篤;紅配黃,喜洋洋。同學們在沉浸式體驗中,走進歷史的深處,用心去感受每一個細節(jié),去觸摸民間的智慧。
臉譜中的喜怒哀樂
在川劇博物館,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近距離接觸川劇服裝、道具,了解了川劇的絕技絕活、四功五法、川劇的傳承與發(fā)展。吐火、變臉、頂燈,在精彩的川劇表演中,大家更是感受到這種主要流行于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劇種的獨特魅力,感受著川劇陽春白雪的高潔和下里巴人的淳樸。
變臉是川劇中的絕活,一直以來都很神秘。川劇演出中,人物的臉譜會隨著劇情的轉折,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而變化。為了在一出戲里讓臉譜發(fā)生變化,川劇藝人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變臉、扯臉等特技。同學們也在畫臉譜的活動中感受戲中的喜怒哀樂。
夏日里的清涼浪漫
榮昌夏布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因輕柔勝絲,避暑爽身,實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在榮昌夏布體驗館,同學們了解了夏布的發(fā)展歷史、織造過程、扎染技藝以及夏布畫創(chuàng)作技法。
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娟。在歷經整整12道工序,才呈現(xiàn)出這塊獨具中國特色和地方風格的“中國草編織的華夏布”。在經緯交織下,同學們制作著夏布文創(chuàng)作品,在田野方寸之間尋覓古老的記憶與傳承。
高溫后的美麗蛻變
有著“紅如棗、薄如紙、聲如磬、亮如鏡”之美譽的榮昌陶,興起于漢代,興盛于唐宋,明清時期聞名于世,建國后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2011年榮昌陶器制作、燒制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安陶小鎮(zhèn),同學們觀陶之熠熠生輝之形,聞陶之清脆悅耳之聲,感受著榮昌陶裝飾大方質樸而富于變化的藝術魅力。
在榮昌陶博物館和安陶小鎮(zhèn),大家感受這跨越千年的陶藝文明。
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學習不只發(fā)生在教室里。暑假是學生發(fā)展個性,為生命賦能的最好時機。這個假期,更多的南開兩江學子選擇走出書房和教室,走進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拓寬視野,提升能力,關心文化傳承,擔起青年使命。
“利用暑假帶學生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促進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深入理解、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眳⒓友袑W的王會敏老師如是說。過去幾年,南開兩江中學語文教研組積極探尋科學的作業(yè)設計,近十位老師的作品獲市區(qū)級精品作業(yè)設計,“探尋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其中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