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云游重慶 > 家鄉(xiāng)美景 > 正文

重慶彭水:400畝撂荒地重新披上“綠裝”

眼下,正是移栽紅薯苗的季節(jié),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新田鎮(zhèn)石龍村2組紅薯基地,記者看到,一排排綠油油的紅薯苗正茁壯成長,村民們正趁著有利天氣補栽紅薯苗。

村民們正在補栽紅薯苗。(攝影:任會)

連片的土地一派生機,翠綠的紅薯苗在風中搖曳。誰能想到,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草叢生的撂荒地。幾個月前,通過清雜、平土、翻新、開耕。才讓這里的撂荒地再次煥發(fā)新活力。

近年來,新田鎮(zhèn)以黨建為引領,深入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堅持把撂荒地整治作為當前農業(yè)農村工作的重點內容來抓,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糧化”,全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

“如今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一些耕種條件差的地塊被常年或季節(jié)性撂荒的情形時有存在。”石龍村支部書記胡科江表示,為有效解決村里的土地撂荒現狀,提高土地利用率,石龍村以集中流轉的形式開展農業(yè)生產。

據了解,石龍村耕地面積1800畝,之前已經種植1400畝的紅薯10余年。今年,石龍村將新開墾的400余畝撂荒地全部種上紅薯。

胡科江說:“石龍村利用撂荒地種植紅薯,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yè)和收入問題。”

村民們正在補栽紅薯苗。(攝影:任會)

“我在紅薯基地務工已經有十幾年了,每年從紅薯育苗、移栽、采收都在基地干活,采收完之后,又繼續(xù)去加工廠上班,既能照顧家里,還能掙點零用錢。”石龍村村民楊文菊說。

近年來,新田鎮(zhèn)已經形成了集育苗、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yè)鏈,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產業(yè)。

“紅薯種植幫助群眾實現了‘老產業(yè)’新發(fā)展,也為他們下半年增收種下新‘薯’光。”胡科江介紹,以前我們這里也是每家每戶都種植紅薯,但是那時種植的紅薯只用來喂豬,老百姓看不到錢?,F在,村民們直接將紅薯賣到加工廠,不愁銷路。

紅薯基地通過和彭水利源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解決了石龍村勞務和企業(yè)用工難的問題?!靶麻_墾的撂荒地讓全村戶均從原來的3000元左右,到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胡科江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紅薯不僅是保證糧食安全的底線作物,也是加工產品極為豐富的原料作物。

新田鎮(zhèn)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新田鎮(zhèn)將繼續(xù)做好撂荒土地整治工作,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深入落實耕地保護硬措施,將撂荒土地整治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切入點,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助力百姓增收。

(  作者:任會 廖凱易  )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網自行采編或經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集團)各頻道節(jié)目,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權利人與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本網將依法處理。本網聯系電話: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

重慶手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