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鐘靈毓秀,古橋流水人家。中國的古橋,在中國歷代筆墨辭藻中,皆具相當重要的位置,似乎那一木一石、一筆一畫間,總是蘊藏著一份欲說還休的情思。
近日,記者追尋著萬梁古驛道的痕跡,踏上這座位于曲水鎮(zhèn)中豐社區(qū)5組的百年古橋——萬善橋。
沿著萬善橋古樸滄桑的石階而上,25米的石拱橋跨度,成百上千的石頭組成的65步階梯,仿佛每一步都能踏進那些石頭的歷史。一步一階梯,撫摸著橋護欄上精美的石刻雕花,其巧妙的建造工藝,無一不凝聚著古人的勤勞和智慧。
市民前來萬善橋追尋歷史記憶。攝/熊偉
據(jù)資料記載,萬善橋建于明末清初(約公元1630年——1650年)之際,坐落于佛印山之下,立于白洋河之上,屬于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璧山區(qū)跨度最大的單孔石拱橋之一。全橋皆由石頭砌成,兩端入口至橋頂分別有32、33步石階,四周群山環(huán)繞,風景秀麗。
站在這座歷經(jīng)三百多年風雨侵蝕依然雄偉挺拔的石拱橋上,分布均勻的石磚砌入橋面,一塊塊地并排著,石磚表面有著些許斑駁點點的脫皮。橋兩邊是連綿的房屋和無盡的田疇。土梗的脊梁緊緊地依偎在萬善橋身邊,那些蔓延滋生的野草也將它包圍起來,顯得格外的低矮嶙噓,一動不動地臥在那兒,任憑一切風霜酷寒的洗禮。
古老的萬善橋橫跨于河面之上。攝/熊偉
遠遠望去,萬善橋猶如一頭憨厚的牛,挺著突起的脊背,食盡了歲月的朝朝暮暮,老去了自己的身子。似乎人們早已忘記了它,淡卻了走在它上面的腳步。可它卻記得時光中自己光彩的影子,在萬梁古驛道必經(jīng)之路上溝通南北交通,帶火當?shù)亟?jīng)濟的往日輝煌。
古老的萬善橋橫跨于河面之上。攝/熊偉
萬善橋因何而建?橋名為何而來?它深藏的傳奇故事是什么?帶著諸多疑問記者走訪了附近老者。
在曲水人口口相傳的記憶中,萬善橋地處萬梁古驛道的核心位置,人們從梁平出發(fā)翻越高梁山,經(jīng)由蟠龍古驛道到白洋河時剛好一天的路程,正好于此歇腳。兩岸行人過河需脫鞋襪、卷褲管蹚水;一到冬天,寒冷刺骨,殊為不便;每值春夏之際,幾百年前的白洋河時常泛濫,湍急的河水斷絕兩岸交通,令遠行的人們苦不堪言。當時有鄉(xiāng)賢倡導,十里八鄉(xiāng)的鄉(xiāng)民籌款建起石橋。
傳說魯班下凡時路過此地,正好遇到村民建橋,魯班便想?yún)⑴c其中。他再三請求,工人們卻不搭理他,但魯班并不生氣,在附近一農(nóng)家小院住了下來,利用幾天的時間打造了一條石豬槽,臨走時,便將石豬槽交給附近村民,并交代道:“如果此橋最后不能完成收工,就將此豬槽石送予他們,自有妙用?!惫?,在萬善橋即將完工時,卻差一條收縫石。在大家感到焦慮無助之時,那位村民將魯班打造的石豬槽拿了出來,沒有經(jīng)過任何改動,便恰好將拱橋完好的收縫。當工人們得知此石豬槽為之前過路人相贈時,都感到羞愧難當。為紀念魯班的善意之舉,村民故將此橋取名為“萬善橋”。
萬善橋建好后,一時間商旅南來北往、熙熙攘攘,高樓豪宅鱗次櫛比,店鋪貨品琳瑯滿目,在橋畔催生出一座著名的白洋鋪古鎮(zhèn)。車馬聲、叫賣聲、喧囂聲響成一片,好一派繁華光景,萬縣(現(xiàn)萬州區(qū))、梁山(現(xiàn)梁平區(qū))的鄉(xiāng)民獲益匪淺,真正應驗了“萬善”的橋名。
市民在萬善橋游玩。攝/熊偉
一橋枕清夢,人間世日長。幾百年過去了,萬善橋已布滿歲月的痕跡,卻仍靜靜地佇立在原地,點綴于山野中,坐落于河流上,承受著曲水百姓千萬雙疊放在一起的足跡。旭日東升,村民和學生從這里去勞作和學習;夕陽西下,農(nóng)家人的牛羊群從其“脊梁”而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座煙雨古色中的石拱橋,漸漸成為這世間一道低調(diào)、卻靚麗的景色,見證著世世代代曲水人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