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云游重慶 > 巴渝文脈 > 正文

張洪森:凌晨5點半進山的割漆人

8月17日早上5點半,家住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多街道鐘坨村7組的張洪森,背上割漆工具,推開家門,趕著3頭牛朝屋后的大山走去。

把牛趕到了山里后,張洪森來到一棵碗口粗的漆樹下。他挎上裝有河蚌殼的籃子,拿上漆刀,三兩下就爬到了樹上。他用漆刀在樹干上割開一個月牙形的小口,再從籃子里拿出一個河蚌殼插在口子上……

張洪森在安放河蚌殼(白鳳英 攝)

就這樣上樹、劃口、放河蚌殼、下樹,往返了近2個小時后,張洪森終于把150多個河蚌殼全部安放完畢,然后回家吃完早飯,再返回收漆。

今年69歲的張洪森是當?shù)匾幻钇峤?。因為父親去世得早,他14歲開始就一邊念書,一邊抽時間到山里割漆養(yǎng)家。

張洪森告訴記者,鐘坨村7組清流水(小地名)以前有很多割漆人。除了山里的野生漆樹,村民們還專門種植了許多漆樹。如今,村里還在堅守割漆技藝的人很少了,但山里的漆樹卻還非常茂盛。

張洪森說,漆也不能天天割,只能割夏至后的3個月,而且很有講究——首先要看割漆人的身體體質,有的人看一眼漆樹都會長漆瘡,就不能從事這個行業(yè);其次是割漆的時候要從樹的上部往下割,依次放河蚌殼,而收漆的時候則要從下往上收。

張洪森把割的漆收集在一個桶里(白鳳英 攝)

這段時間預定漆的人較多,所以只要不下雨,張洪森都會5點半準時起床,到山上割上兩三個小時,一早能割6兩至一斤生漆,然后以400元每斤的價格賣給村民。一季下來,能收獲約30斤生漆。

“現(xiàn)在沒有多少人用這個漆了。”張洪森說,以前,制作桌椅、板凳、柜子等家具都會用到這種漆,如今各種涂料和油漆的普及,人們對漆的需求逐漸減少,割漆這門手藝面臨失傳。

(  作者:白鳳英  )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網自行采編或經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集團)各頻道節(jié)目,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來源: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重慶手機臺”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權利人與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視界網)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本網將依法處理。本網聯(lián)系電話: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

重慶手機臺